鬥羅大陸~蘋果x屏幕多少英寸
th2025-07-05 12:58
摩爾根1866年出生於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他的叔叔是美國南北戰爭時南方聯邦軍的著名將領,在美國南方聲譽很高,因此摩爾根一家在當地也頗受左鄰右舍敬重。不過摩爾根在他的一生中很少提到那位名聲顯赫的叔叔,這一方麵是因為叔叔並沒有給他的家庭帶來經濟上的幫助,摩爾根的父親在內戰後受南方戰敗的影響,一直未能謀得一官半職改善家境;另一方麵摩爾根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就覺得上輩人的輝煌與他沒多少關係,他很小就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例如捕蝴蝶、偷鳥蛋和往家裏撿化石和礦物標本等等。在他父親和母親的家族中,出過富商、軍人、外交官、律師,摩爾根以前的家譜中惟獨沒有科學家。借用現在的遺傳學術語,摩爾根可以算是家中的“突變”產物。
1886年,摩爾根在肯塔基州立學院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秀,他被選為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致告別詞。在獲得理學學位後,摩爾根有點煩惱,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到社會上去做什麽。他似乎天生不喜歡經商,因此決定還是留在學校中繼續讀書,這一次他進入了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生院。他應該慶幸自己偶然的選擇,因為這所大學以學術自由而著稱,尤其重要的是,霍普金斯大學十分重視生物學。摩爾根受大學中學術氣氛的影響很深,例如他一輩子都不相信價格昂貴的設備,而相信腳踏實地的作風更為重要;摩爾根幾乎終生在實踐著大學裏“一切通過實驗”的原則。
小摩爾根生來就是一個“博物學家”,對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他最喜歡的遊戲就是到野外去捕蝴蝶、捉蟲子、掏鳥窩和采集奇形怪狀、色彩斑斕的石頭。他經常趴在地上半天不起來,仔細觀察昆蟲是如何采食、如何築巢。有時他還會把捕捉到的蟲、鳥帶回家去解剖,看看它們身體內部的構造。
小摩爾根10歲的時候,在他的反複要求下,父母同意把家中的兩個房間給他專用。於是,他動手刷油漆、糊壁紙,按照自己的意願把兩個房間重新裝飾一番,然後在裏麵擺滿了自己親手采集和製作的鳥、鳥蛋、蝴蝶、化石、礦石等各種標本。直到摩爾根逝世後,這兩個房間裏的擺設還保持著他少年時的原樣。
小摩爾根的另一個愛好是看書,特別是那些關於大自然、生物的書。如果沒有人叫他吃飯的話,他可以一整天泡在書房裏。摩爾根還有一個從小養成的習性,就是不修邊幅。他從不要求父母添置新衣服,也不會因衣服破舊而難堪。後來他為赴瑞典接受諾貝爾獎途經紐約時,到老朋友韋弗博士的家中過了一夜。韋弗夫婦發現大名鼎鼎的現代遺傳學之父,竟穿著一件很不像樣的大衣,而且大衣的一個口袋裏塞著一包用舊報紙包著的梳子、剃須刀和牙刷,另一個口袋裏是同樣用舊報紙包著的一雙襪子。當韋弗夫人麵露驚訝之色時,已是67歲的摩爾根反倒不解了。他問道:“還有什麽需要帶的嗎?”
當摩爾根大學畢業時,他還沒有想好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同學們畢業後有的經商,有的從教,有的辦農場,有的去了地質隊,而摩爾根對這些工作都不感興趣。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是因為不知道幹什麽好,才決定去攻讀研究生的。他報考了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院的生物學係。當時的霍普金斯大學創辦僅10年,規模不大,也沒有什麽名氣。他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主要是因為霍普金斯大學位於馬裏蘭州,是他母親的娘家,同時生物學又是與博物學關係十分密切的專業。
霍普金斯大學以醫學和生物學見長,辦學方向側重於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它非常強調基礎研究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這所大學生物學專業的教學目的,不像當時美國其他大學那樣主要是為了在醫學和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而是側重於基礎科學研究,並且課程幾乎都是在實驗室裏上的,純粹的課堂講授實際上是被取消了。學校還非常重視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當時的生物學係主任馬丁教授曾告誡學生們:“不要以為實驗室中的設備是自動化的‘生理灌腸機’――從這頭塞隻動物進去,扳手一拉,另一頭就出來了重要的科學發現。”在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上,霍普金斯大學走在了美國其他大學的前麵,這也是它後來培養出7名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獲得者、成為世界著名學府的成功原因之一。
霍普金斯大學富有特色的教學方法,為摩爾根日後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使他形成了“一切都要經過實驗”的信條,他崇信實驗結果更勝於權威們的結論。他曾經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學說抱有懷疑態度,但實驗得出的結果,使他最終信服了上述學說,並使之得到發展和完善。他取得的一係列重要研究成果,幾乎都是從實驗中得來的。兩年後,摩爾根獲得了碩士學位,他的母校肯塔基州立學院給他寄來了博物學教授的聘書。盡管當時父親沒有固定工作,家境十分窘迫,迫切需要作為長子的他肩負起家庭經濟的重擔。但此時的摩爾根已經堅定了從事生物學基礎研究的理想,他留在了霍普金斯大學,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
1910年5月,這裏產生了一隻奇特的雄蠅,它的眼睛不像同胞姊妹那樣是紅色,而是白的。這顯然是個突變體,注定會成為科學史上最著名的昆蟲。這時摩爾根家裏正好添了第三個孩子,當他去醫院見他妻子時,他妻子的第一句話就是“那隻白眼果蠅怎麽樣了?”他的第三個孩子長得很好,而那隻白眼雄果蠅卻長得很虛弱。摩爾根極為珍惜這隻果蠅,將它裝在瓶子裏,睡覺時放在身旁,白天又帶回實驗室。它這樣養精蓄銳,終於同一隻正常的紅眼雌蠅交配以後才死去,留下了突變基因,以後繁衍成一個大家係。
這個家係的子一代全是紅眼的,顯然紅對白來說,表現為顯性,正合孟德爾的實驗結果,摩爾根不覺暗暗地吃了一驚。他又使子一代交配,結果發現了子二代中的紅、白果蠅的比例正好是3:1,這也是孟德爾的研究結果,於是摩爾根對孟德爾更加佩服了。
摩爾根決心沿著這條線索追下去,看看動物到底是怎樣遺傳的。他進一步觀察,發現子二代的白眼果蠅全是雌性,這說明性狀(白)的性別(雄)的因子是連鎖在一起的,而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先由一變二,可見能夠遺傳性狀,性別的基因就在染色體上,它通過細胞分裂一代代地傳下去。
染色體就是基因的載體!摩爾根和他的學生還推算出了各種基因的染色體上的位置,並畫出了果蠅的4對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排列的位置圖。基因學說從此誕生了,男女性別之謎也終於被揭開了。從此遺傳學結束了空想時代,重大發現接踵而至,並成為20世紀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為此,摩爾根榮獲了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他是霍普金斯大學、也是美國的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也是第二位因遺傳學研究成果而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懷疑歸懷疑,摩爾根依然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忙碌著。1908年,他開始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研究生物遺傳性狀中的突變現象。果蠅屬於蒼蠅一類,但是比我們日常看到的蒼蠅要小,體長不過半厘米,一個牛奶瓶中就可以裝成百上千隻。果蠅喜歡吃腐爛的水果,所以人們在夏日的水果攤前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的名字也由此而來。作為實驗材料,果蠅飼養容易,一點點香蕉漿就可以讓它們飽食終日;果蠅繁殖力強,1天時間卵即可孵化為蛆,2到3天變成蛹,再過5天羽化為成蟲,一年可以繁殖30代;果蠅細胞內的染色體很簡單,隻有4對8條,清晰可辨。果蠅的快速繁殖讓實驗室附近的居民遇到了一個怪現象,他們放在家門口的牛奶瓶經常會丟失。那麽多的牛奶瓶跑到哪裏去了?原來,為了裝下大量的果蠅摩爾根和他的研究生有時也做“梁上君子”,去偷附近居民的牛奶瓶。
第一批果蠅被摩爾根“關了禁閉”,他讓手下的一名研究生在黑暗的環境裏飼養果蠅,希望出現由於果蠅長期不用眼睛,使它們的視力逐漸消失,甚至眼睛萎縮或移位的品種。雖然連續繁殖了69代,始終不見天日的果蠅還是瞪著眼睛。第69代果蠅剛羽化出來時,一時睜不開眼睛,那個研究生興奮地叫摩爾根過來看。還沒等兩人為實驗成功擊掌歡呼,那些果蠅便恢複了常態,大搖大擺地向窗口飛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師徒二人。像這樣一敗塗地的實驗,摩爾根做過許多次。他經常幾十個實驗同時進行,不出他所料,許多實驗都走入了死胡同。有時摩爾根自嘲說,他搞的實驗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愚蠢的實驗,第二類是蠢得要命的實驗,還有一類比第二類更蠢的實驗。雖然頻頻失敗,但是摩爾根屢敗屢戰,因為他知道,在科學研究中,隻要出現一個有意義的實驗,所有付出的勞動就都得到了報償。
果然,關於果蠅的另一項實驗最終轟動了全世界。這批果蠅遭到了摩爾根的“嚴刑拷打”,使用X光照射、激光照射,用不同的溫度,加糖、加鹽、加酸、加堿,甚至不讓果蠅睡覺。各種手段都使用了,目的是誘發果蠅發生突變。一晃兩年過去了,1910年摩爾根的一位朋友來拜訪他,摩爾根麵對實驗室中一排排的果蠅實驗瓶,略帶傷感地慨歎:“兩年的辛苦白費了。過去兩年我一直在喂果蠅,但是一無所獲。”有時希望總在絕望的時候誕生,1910年5月,摩爾根在紅眼的果蠅群中發現了一隻異常的白眼雄性果蠅。他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類型,因此這隻果蠅是罕見的突變品種。
摩爾根激動萬分,將這隻寶貝果蠅放在單獨的瓶子中飼養。每天晚上,摩爾根帶著這隻果蠅回家,睡覺時將實驗瓶放在身邊,白天又帶著它去上班,生怕果蠅出現意外。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原本虛弱的白眼果蠅終於在與一隻紅眼雌性果蠅交配後才壽終正寢,將突變的基因留給了下一代果蠅,留給了苦心栽培它的摩爾根。十天後,第一代雜交果蠅長大了,全部是紅眼果蠅。不要為白眼基因的缺席擔心,按照孟德爾的學說,紅眼基因相對白眼基因是顯性,因此珍貴的突變基因隻是躲到了後台。摩爾根當然不會放過檢驗前人理論的機會,他用第一代雜交果蠅
互相交配,產生第二代雜交果蠅。焦急地等待了十天,摩爾根得到了第二代雜交果蠅,其中有3470個紅眼的,782個白眼的,基本符合3:1的比例。這下,摩爾根對孟德爾真正服氣了,實驗結果完全符合孟德爾從豌豆中總結出的規律。
因此,當他的那隻寶貝白眼果蠅與正常的紅眼果蠅交配後,由於紅眼是顯性基因,因此後代不論雌雄,都是紅眼果蠅;當第二次進行雜交時,體內含有白眼基因的雌性紅眼果蠅與正常的雄性紅眼果蠅交配,就會出現含白眼基因的一條X染色體與一條Y染色體結合,生成第二代雜交果蠅中的白眼類型,而且都是雄性的。摩爾根把這種白眼基因跟隨X染色體遺傳的現象,叫做“連鎖”,兩類基因――白眼基因和決定性別的基因――好像鎖鏈一樣鉸合在一起,在細胞中的染色體對分裂時一同行動,組合時也一同與另外的染色體結合。
發現突變的白眼果蠅,花費了摩爾根和他的學生整整兩年的時光。而第一個突變果蠅發現後,另外的突變類型便接踵而至。在幾個月內,他們又發現了四種眼色突變,例如果蠅中出現了粉紅眼,這個形狀的分離和組合與性別無關,也與白眼基因無關,顯然粉紅眼基因位於另外的染色體上,而且不在性染色體上;朱砂眼果蠅的遺傳特點與白眼果蠅完全一致,也是伴性遺傳的,說明兩個基因都位於X染色體上。
摩爾根的學生發現了一種突變性狀――果蠅的小翅基因,給摩爾根新創立的理論帶來了挑戰。這種突變基因是伴性遺傳的,與白眼基因一樣位於X染色體。但是當染色體配對時,這兩個基因有時卻並不像是連鎖在一起的。例如,攜帶白眼基因與小翅基因的果蠅,根據連鎖原理,產生的下一代應該隻有兩種類型,要麽是白眼小翅的,要麽是紅眼正常翅的。但是摩爾根卻發現,還出現了一些白眼正常翅和紅眼小翅的類型。又需要解釋現象了。摩爾
根提出,染色體上的基因連鎖群並不像鐵鏈一樣牢靠,有時染色體也會發生斷裂,甚至與另一條染色體互換部分基因。兩個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距離越遠,它們之間出現變故的可能性就越大,染色體交換基因的頻率就越大。白眼基因與小翅基因雖然同在一條染色體上,但是相距較遠,因此當染色體彼此互換部分基因時,果蠅產生的後代中就會出現新的類型。這就是“互換”定律。
“連鎖與互換定律”是摩爾根在遺傳學領域的一大貢獻,它和孟德爾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一道,被稱為遺傳學三大定律。雖然摩爾根是個討厭空談理論,注重實驗的人,但是為他贏得聲譽最多的論文,卻不是關於實驗的描述,而是他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闡述連鎖與互換定律的理論文章,中間沒有列舉任何實驗數據。
1933年的一天下午,摩爾根正坐在家中院子裏看一本當年流行的小說,悠然自得。這時,家裏收到了一份電報,內容說的是正值諾貝爾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摩爾根由於對遺傳的染色體理論的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獎”。摩爾根並沒有到瑞典去出席頒獎儀式,借口是自己工作太忙。其實是因為他本人不喜歡一本正經地在公眾集會中出現,除了科學討論會,他對於政治和其他集會均不感興趣。在得到獎金後,摩爾根執意一分為三,自己留下一份,兩個實驗室的學生每人一份。在摩爾根看來,榮譽和獎金應該屬於大家。
1941年,摩爾根以75歲高齡宣布退休,離開了實驗室。1945年底他因病去世。人們對他最好的紀念,也許要算將果蠅染色體圖中基因之間的單位距離叫做“摩爾根”。他的名字作為基因研究的一個單位而長存於世。
摩爾根及其同事、學生用果蠅做實驗材料。到1925年已經在這個小生物身上發現它有四對染色體,並鑒定了約100個不同的基因。並且由交配試驗而確定鏈鎖的程度,可以用來測量染色體上基因間的距離。1911年他提出了“染色體遺傳理論”。果蠅給摩爾根的研究帶來如此巨大的成功,以致後來有人說這種果蠅是上帝專門為摩爾根創造的。摩爾根發現,代表生物遺傳秘密的基因的確存在於生殖細胞的染色體上。而且,他還發現,基因在每條染色體內是直線排列的。
染色體可以自由組合,而排在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是不能自由組合的。摩爾根把這種特點稱為基因的“連鎖”。摩爾根在長期的試驗中發現,由於同源染色體的斷離與結合,而產生了基因的互相交換。不過交換的情況很少,隻占1%。連鎖和交換定律,是摩爾根發現的遺傳第三定律。他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了著名的基因學說,揭示了基因是組成染色體的遺傳單位,它能控製遺傳性狀的發育,也是突變、重組、交換的基本單位。但基因到底是由什麽物質組成的?這在當時還是個謎。1933年,摩爾根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他創立的基因理論實現了遺傳學上的第一次理論綜合。在胚胎學和進化論之間架設了遺傳學橋梁,推動了細胞學的發展,並促使生物學研究從細胞水平向分子水平過渡,以及遺傳學向生物學其它學科的滲透,為生物學實現新的大綜合奠定了基礎。此外,還榮獲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的達爾文獎章(1924年)和科普勒獎章(1939年)。其作品涉及生物學的幾個重要領域,主要有《進化與適應》、《實驗胚胎學》和《胚胎學與遺傳學》、《基因論》等。
1865年的秋天,在奧地利布台恩自然科學協會的年會上,一位名叫格裏格・約翰・孟德爾的修道士宣讀了題為“植物雜交實驗”的論文。他在論文中論述了生物遺傳的規律,並提出了“遺傳單位”(即今天所說的“遺傳基因”)的概念。但與會者們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修道士提出的新理論並沒有給予多少關注。同年的冬天,遠在美國馬裏蘭州的巴爾的摩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新郎名叫查爾頓・摩爾根,新娘名叫埃倫・基・霍華德。婚後不久,埃倫就發現自己懷孕了。
1866年,摩爾根夫婦的頭一個孩子出生了(在美國肯塔基州列克星敦),起名叫托馬斯・亨特・摩爾根。而孟德爾的論文也在這一年在雜誌上公開發表,雖然依然無人喝彩。當時,沒有誰會將發生在奧地利和美國的這兩件事聯係在一起,但幾十年後,人們發現這似乎是一種事先安排好的巧合,一種探尋生命遺傳規律的巧合。
成名後的摩爾根常對好友說自己誕生於1865年:這一是因為他的母親是在這一年的年底懷孕的,從一個生物學家的角度來說,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應從卵子受精算起;二是因為這一年孟德爾提出了關於遺傳的基本定律,而摩爾根正是繼承了孟德爾所開創的遺傳學說,並將其發展成為現代經典遺傳學理論。他好像就是為了接孟德爾的班而來到了這個世界。
1886年畢業於肯塔基州立學院,獲動物學學士學位;開始從事海洋生物的研究。
1890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891年任布林馬爾學院生物學副教授。
1894~1895年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動物站工作十個月。
1895年回到美國。
1895~1902年集中研究實驗胚胎學。
1897~1945年任伍茲霍爾海洋實驗室理事。
1901~1904年在布萊恩・莫爾大學學習和工作。
1903年開始研究進化論,著重研究遺傳學和細胞學。
l904年離開布林馬爾學院,到哥倫比亞大學任實驗動物學教授。
1904~1928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實驗動物學教授。
1908年養殖果蠅,並利用果蠅研究遺傳學。
1915~1928年以果蠅為實驗材料,證明了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
1928年到加利福尼亞工學院籌建第一個生物學係,並在該係任教。
1933年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1939年獲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科普利(Copley)獎(科普勒獎章)。
l945年12月4日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沙登納(帕薩迪納)病逝。
1、《進化與適應》(1903)。
2、《進化理論的評論》(1916,1925年修訂後改名《遺傳與進化》)。
二、遺傳學方麵
1、《遺傳和性別》(1913)。
2、《孟德爾式遺傳學機製》(1915,與A.H.斯特蒂文特,H.J.馬勒和C.B.布裏奇斯合作)。
3、《基因論》(1926)。
三、胚胎學方麵
1、《青蛙卵的發育:實驗胚胎學引論》(1897)。
2、《再生》(1901)。
3、《實驗動物學》(1907)。
4、《實驗胚胎學》(1927)。
5、《胚胎學與遺傳學》(1934)。
1、http://shengwu.wzm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6
2、http://baike.baidu.com/view/19744.htm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匯豐預測2012年中國內地經濟增長8.6%
明年實體經濟預計走緩 全麵減稅成共識
中國對世界經濟累計貢獻超20% 高於美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統計局: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8%